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人物特写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我为扶贫代言丨彭育晚:十年扶贫让家乡变成桃花源

    信息发布者:刘立湘
    2017-10-02 13:57:00    来源:湖南微政务   转载

    我为扶贫代言丨彭育晚:十年扶贫让家乡变成桃花源


    “彭支书,进来喝杯茶噻!”彭育晚在村子里走一遭,时不时就有村民老远地挥手,连骑摩托车经过的村民看到他,都要高兴地停车和他握个手、递根烟。

    2007年至今,彭老板变身彭支书,已在新化县油溪桥村驻村扶贫工作10年。

    他带领着油溪桥村村民开山修路、围田造塘,发展稻田养殖业、“四季产业”和乡村旅游,现在村里变成花果飘香的桃花源,村民人均年收入已近万元。

    十年驻村扶贫



    油溪桥村航拍图。





    工作十年,彭育晚的工作会议记录已摆满桌。



    当了十年村支书,彭育晚鲜有时间陪伴家人。

    在油溪桥村的“家”,只住着他一个人,“老婆半个月来帮我洗一次衣服。”彭育晚不好意思地说。

    两个儿子在新化县城念书,妻子陪读,自己的父亲、兄弟姐妹也早已搬离了穷困的老家。

    彭育晚曾经也是离村大军中的一员。

    油溪桥村位于雪峰山脚下,村里属于“三天不下雨就旱,下雨三天就涝”的石灰岩地质,老百姓全靠天吃饭。

    2007年,彭育晚和妹妹经营着一家效益不错的贸易公司,原本只是回老家看看,没想到这一看,他却决定不走了。

    留在油溪桥村扶贫?全家人反对。但彭育晚很坚定。既然有能力帮助乡亲们,何不尽力呢?

    彭育晚说,去年妻子生气,还把他的工作笔记撕了个粉碎,骂他“只有工作没有家”。但彭育晚仍笑呵呵地说:“现在老婆还是隔两周来帮我洗衣服、做家务,还是舍不得嘛!”

    四季花开果香



    彭育晚站在桃树林里骄傲地介绍油溪桥村的“四季产业”。





    稻田养鱼已成为油溪桥村的重要产业。



    随彭育晚在村里走一圈,每到一处,都有果树枝头摇曳,脚下踩着的石子游步道足有22公里长,几乎遍及了村里有果树的地方,而这游步道,也是彭育晚组织村民合力修成。

    彭育晚站在山头,指着果树林骄傲地介绍。“咱们村现在有经果林产业2200余亩,其中水蜜桃600亩,世纪红柑橘220亩,杨梅130亩,柚子800亩,脆枣100亩,奈李200亩,猕猴桃150亩,真正做到了‘遍山结果’。”

    “假如水蜜桃没有收成,咱们还有柑橘;假如柚子没有收成,咱们还有猕猴桃。”彭育晚笑着说:“我的想法是,发展‘四季产业’,每个季节的水果都种!”

    最开始种果树的时候,彭育晚请农业专家指导村民嫁接水蜜桃,但村民们左看右看,觉得结出来的不像水蜜桃,而像“毛桃子”。大家急了,去了村委会面红耳赤地拍桌子,要“村里赔钱”。

    最后当然证明是误会一场,水蜜桃树在今年4月结了一批果子,个大果甜,卖了个好价钱,预计明年收成会更好。



    今年62岁的村民彭术生在自家塘边扯杂草。



    村民彭术生新种的几百株水蜜桃,让他赚到了1800元,而他身后这5亩水塘里养殖的甲鱼、虾子,预计今年会带来3万余元收入。

    “这甲鱼也是彭支书鼓励咱们养殖的,怕咱们养不活,村里还请专人养了一年甲鱼幼苗,现在长可大了,价格也一直往上走。”彭术生摆摆手,“现在相信彭支书咧,他要干什么项目,咱们都支持。”

    乡村全域旅游



    “夜漂”项目预计明年夏天迎客。



    彭育晚干工作,有头脑,有对接市场的思路。国家刚提全域旅游,他已经在村里干起来了。

    “油溪桥村不需要精致庞大的旅游项目,依靠自身优势就很好。”彭育晚说,遍山果林和游步道结合,就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。

    “乡村风景美,可能游客就来看看,但亲手摘的果子好吃,游客可能来了一年还想来第二年。”

    油溪桥村的标志性建筑——有两百余年历史的老油溪桥,彭育晚也组织重修,桥边还建了凉亭,方便游客休息赏景。

    油溪石拱桥下,就是清澈的溪水,河道有缓有险,最适合漂流。彭育晚灵机一动,准备联合隔壁的老塘冲村,推广“夜漂”项目。

    “8公里的河道两岸装满景观灯,有明有暗,险的地方配上喷泉,增加刺激感,再加上舒缓悦耳的音乐。这样,我们能吸引到的,不是摘了水果就走的游客,还能留他们在这儿住一晚,农家乐也能开发起来了。”彭育晚满怀信心说着他规划的“夜漂”蓝图,“明年夏天,‘夜漂’就能迎客了。”

    采访手记

    扶贫,就是一村的丰收和美丽

    十年,彭育晚放弃城市里衣着光鲜“彭老板”的生活,成为了油溪桥村的彭支书。

    在采访的最后,我好奇地问他,是什么信念让他在油溪桥村坚持扶贫十年呢?他淡淡地说了一句:“我只是相信,我的家乡不比任何一个地方差。”听到这句话,我突然就哽咽着问不出下一个问题了。

    每个人说到“家乡”,总是有思念和乡愁。他却用行动,用十年坚守,将一个贫困乡村,变成了富饶美丽的桃花源。其中的艰辛,都凝结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,晒黑的皮肤上。我不禁深深为他点赞。

    彭育晚是“能人”,他也的确很早便带着自己的家族致富。家族致富后,不忘乡亲,带着村里的乡亲一起致富。他说,村里缺少“引路人”,他觉得,他的责任就是当好这个“引路人”,鼓起干劲,带领村民们一起加把劲。

    从油溪桥村出来,“扶贫”在我心里有了具象:它是村里那一片将要丰收的果林和鲜美的鱼虾,是那落英缤纷的桃花源,富饶而美好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